82岁的美国老太卖掉家产来到中国,只为了自己13岁时的一个誓言

zzdsp35453

时间 2024年5月2日 预览 12

转载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364311840010912295/

首发·未央史默

前言

一位美国老太,卖掉所有家产前往中国定居,这一待便是13年,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关头,她也毅然选择永久的留在中国。

这13年里,她不仅被人称为“慈善之星”,更是成为感动中国的候选人!

那么,中国究竟有什么魔力竟能吸引一个美国老太在此定居?这位老太又做了什么,感动中国?

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【闪电新闻】,2021年5月10日发布,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,细节可能存在润色,请理智阅读,仅供参考!

1

1917年,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,一个异邦女孩降生了,她叫牧琳爱,父亲牧鸿恩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。

8月的炎热,牧琳爱出生在河北,不久后,一家人便来到山东聊城扎根。

这里有条悠悠运河,水流平缓宁静,岸边是一座两层小楼--牧鸿恩在此建起了一座小教堂,一家人也在旁安家落户。

教堂附近常有流民前来,他们伤痕累累,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的模样深深烙印在了小牧琳爱心中。

父亲经常带着她到乡村去传教,沿途所见更加深化了牧琳爱对战争的憎恶。

牧鸿恩富有同情心,会给流民施舍一些粮食和药物,他的善举感染了女儿,有一回,牧琳爱将全部5美元的积蓄都施舍给了一家逃荒人。

那是个小小的女孩对零食糖果的全部渴望,但牧琳爱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了。

母亲玛莎为防止女儿受伤害,不允她和外面的孩子交往,可是牧琳爱还是结识了一个中国朋友--周仁杰。

这个男孩酷爱绘画,会用画作和牧琳爱沟通,一幅幅朴素的画渐渐装点着牧琳爱的房间,就像鲜花绽放一样。

回忆起那段岁月,牧琳爱总觉得,身边人虽然生活艰辛,却依然热情友善、殷勤耕耘。

她在中国度过了快乐的童年,但13岁时却不得不离开这里了。

2

1930年,牧鸿恩看着战火纷飞的中国,决定带着妻儿回美国定居。

13岁的牧琳爱无法割舍对中国的眷恋,临别时对好友周仁杰许下承诺:"我一定会再回来的,永远不会忘记你们!"

牧家抵美后,牧鸿恩教诲女儿等她长大再帮助中国,牧琳爱在父母呵护下适应美国生活,大学时选择医学专业,希望有朝一日能为更多人带去康复。

大学期间,牧琳爱遇到埃德温,告知他自己与中国的纠葛后,希望婚后能前往中国定居,却遭到埃德温的强硬拒绝。

最终,牧琳爱选择妥协,1941年与埃德温结婚,成为一所医院的院长。

国共内战期间,牧琳爱从报纸上看到中国战争死伤惨重,一腔热血无处宣泄。

但她有着家庭事业的羁绊,再三试图说服埃德温前往中国,却总遭到劝阻。

1949年,牧琳爱欣喜地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,在培养孩子时,她刻意向他们灌输对中国的兴趣,希望儿女们能向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。

随着孩子们长大,他们确实也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向往,加之牧琳爱的不断话语,埃德温的固执也逐渐松动。

1972年尼克松访华,中美关系缓和,牧琳爱再次提出前往中国,期望能趁此机会寻访故土。

可惜即使关系有缓和,想直接前往中国依旧困难,牧琳爱只好暂时压下思乡之情。

1977年退休后,牧琳爱对中国亲人的思念更甚,此时中美关系已全面正常化,她第三次对埃德温提出前往中国旅游。

虽然埃德温依旧有顾虑,但已无法再阻拦,对牧琳爱来说,她已等不及要去亲眼看看昔日家园的变迁。

3

1992年,75岁的牧琳爱收到了聊城市政府的消息,在孜孜等待半个世纪后,她终于有机会重返故乡。

牧琳爱立即拿出儿时的旧照片,照片里的伙伴已不在人世,她决定亲自前往中国,履行当年对朋友周仁杰的承诺,这一次,她带上了丈夫埃德温。

抵达中国后,牧琳爱直奔聊城,在市政府的帮助下,两人找到了周仁杰女儿周保玲的家。

在见到她时,牧琳爱难掩悲伤,得知好友早已去世,她点上香烛,祭奠这位儿时挚友的在天之灵。

周保玲被牧琳爱的情谊所感动,她找来老照片翻印了许多份,寄给了每位周家子孙,作为两家人深厚友谊的见证。

经周保玲引导,牧琳爱又游访了聊城多处,那里山川巍峨,城市生机勃勃,已是今非昔比。

牧琳爱由衷赞叹国家的巨大变迁,感慨自己终于回到了故乡,市政府还特意为她寻访儿时的同伴,几位侥幸在世的老人与牧琳爱相见时,泪水夺眶而出。

周游一周后,牧琳爱带着埃德温去了祖国其他地方观光,之后即便回到了美国她依旧想念着在中国的时光。

4

1998年,相伴半个世纪的埃德温离世,这让牧琳爱萌发了一个念头 - 回中国定居。

1999年,82岁的牧琳爱像实现了一个梦想,她放弃在美国的一切,寻求聊城市政府的帮助,重回她生活过13年的刘庙村。

这个村子曾是她好友周仁杰的家乡,回到中国,她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实实在在为村民们做些事情。

很快,牧琳爱就融入了村里的生活,她学着中国老太太的穿着打扮,骑着三轮车去买菜做饭。

她拿出自己挣来的钱,资助村里打造梨枣基地,帮助村小学改善教学条件,自己还申请当学校的免费英语外教。

当村里的学校因她的贡献而被冠名"中美友谊小学"时,她成为名誉校长。

除了教授英语,牧琳爱还会到当地医院交流医疗经验,她对村民分外亲切,常到家中做客,与村民们唱唱中国戏曲。

她还会去探望老人,为他们付手术费,亲切和慷慨让她广受村人爱戴。

从2001年起,当地姑娘王玉清成为牧琳爱的专职翻译和生活助手,两人相见恨晚,成为最亲密无间的朋友。

牧琳爱还经常关注中国各地的新闻,祖国遭灾难时她会哀悼不已,尽自己所能捐款支援,2007年,这位"慈善明星"入选"感动中国人物"。

她唯一的遗憾,是生前未能取得永久居留权,常为签证跑来跑去。

5

2009年,90多岁高龄的牧琳爱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中国永久居留权。

当工作人员将那张墨绿色的小卡递到她手里时,牧琳爱喜极而泣,多年的追求、多年的奔波,她终于能真正扎根在这片自己倾注了一生爱意的土地上。

岁月飞逝,转眼间到了2013年4月,这一天,一位老人在山东聊城与世长辞。

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,她仍铭记着自己的决心,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中国的医学院,做为对这个国家的最后回馈。

结语

当牧琳爱的遗愿得以实现时,在场的众人无不潸然泪下。

这位异乡老人,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中国超越种族、跨越太平洋的真爱。

正如她生前所说:"家不只是一个地方,家其实是一种感觉。"

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